【开栏语】配资炒股软件
海盐,自秦置县已逾两千载。在这片沃土上诞生的民间文学,如明珠璀璨,凝聚着世代先民智慧与地域风情,以歌谣、传说、谚语等鲜活形式,记录着劳作生活与精神追求。
薪火相传,弦歌不辍。2025年,海盐县社科联、涵芬启智社科之家联合推出“盐途乡音·吾讲倷听”专栏,精选“千年脉动·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”之《民间文学》经典篇目,每周五晚间7点更新,通过“音频+文字”形式在爱海盐APP呈现,让沉睡的民间故事在数字云端焕发新生。
本期推出“千年脉动·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”之《民间文学》经典篇目——《天仙湖》。
绘图:孙芳
《天仙湖》(海盐方言版)
录音:徐哲超
展开剩余75%《天仙湖》(普通话版)
海盐城西,沿塘河走七、八里路,原先有座庙。庙前三棵银杏树可高大哩。庙后有个大湖,就是天仙湖。
很早很早以前,一个叫徐忠良的外乡人,带一对儿女逃荒到这里,看中这里荒地多,搭个草棚住下啦。
有一天,他正甩开膀子起劲垦地,只听“咔嚓”一声,手里的锄头不知给啥磕碰了一下。连忙蹲下去挖。挖呀,挖呀,挖出一把陶壶。
咦!这壶一不是铜浇,二不是铁铸,怎么没被锄头碰破?徐忠良端起陶壶到塘河里擦洗。哈,河水灌进壶,竟沸腾起来啦,好香!
徐忠良喝一口,耳目清亮;喝两口,筋骨舒展;喝第三口,有使不完的力气哩。壶里的水任你喝也不会干。他把壶递给两个女儿,女儿喝了,脸孔红扑扑,浑身添精神。呵,真是一把仙壶哪!
徐忠良笑啦。他想:让乡亲们也喝一口吧,让大家也有使不完的力气,就可开更多更多的荒地,就好种更多更多的庄稼哩。他捧着仙壶走东家,串西家,把绿茵茵、香喷喷的壶水倒进乡亲们的粗瓷碗里。
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。仙壶的消息传进了大财主施善人的耳朵。
太阳落山了,鸟儿回巢了,徐忠良被叫进了施家大院。
施善人笑呵呵地对他说:“这仙壶是我家传家宝,陪葬在这里的,今天却让你挖了,败坏了风水,这还了得!给你二两银子,把仙壶还给我吧。嘿嘿嘿嘿。”
徐忠良气得脸色铁青,说:“仙壶是我开荒得的,凭啥要还给你?”说完,别转身走啦。
施善人不甘心,写封信,包上四百两银子到县衙门把徐忠良告上啦。
县官老爷是只老狐狸,听说有仙壶,也眼红啦。第二天升堂审案,把施善人和徐忠良都叫了来。一见仙壶,嗳哟哟,真香!县官老爷眼珠骨碌碌转,动出了坏脑筋。
县官老爷说:“你们两人,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口说无凭,到地里去看看吧。”
一窝蜂,大家都跟上去啦。
县官老爷问施善人:“你家祖坟在哪里?”
施善人慌啦:“这……”心想,我这不是给了你四百两银子?怎么又翻脸不认人啦?就悄悄对县官老爷说:“这四……这四……”
县官老爷脸孔一板,一本正经。说:“我问的是仙壶,谁说是四?”转身问徐忠良:“你讲,仙壶在哪挖出来?”
徐忠良把仙壶端端正正放在地上,说:“就在这里。”
县官老爷哈哈大笑,说:“这里没有坟,施善人的话靠不住,这里不是村庄,徐忠良的话也靠不住。你们的话都信不得,一时查不清啦。归公了吧。”说完,伸手就去拿仙壶。
忽然,仙壶在地上打起旋来,越旋越快,越旋越大,越旋越深,嗳哟哟,眼看仙壶要不见啦。县官老爷扑过去抢仙壶,施善人扑过去抢仙壶,两个人都没抢到,反而被拖进了泥坑,再也不见啦!
三天以后,泥坑里涌上来一股水,碧清碧清的,香极啦,甜极啦。谁喝了坑里的水,谁就精神气爽,强壮有力;谁用坑里的水去浇灌庄稼,谁的庄稼就格外茂盛,越长越好。
后来,大家就把这个仙壶旋出来的大坑叫做天仙湖。
【爱海盐】“盐途乡音·吾讲倷听”专栏
发布于:北京市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